汽车盲区隐患大,应该如何去规避?

驾驶过程中由于车身、座椅、汽车硬件配置、驾驶人身形等众多原因会造成很多视线盲区,这会大大增加事故发生的隐患,如何认识到这些盲区并通过合理的方法有效避免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

后方盲区

后方盲区是指从后车门开始向外侧展开有大约30度的区域在反光镜的视界以外,是指后车的车头在前车的后车门附近时,前车的反光镜里观察不到后面来车,极易发生刮蹭和追尾事故。

车底盲区

车底的盲区是车内视线根本无法看到的区域,同时各种各样的雷达都无法探测到,这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假如有小朋友或者小猫狗在车底玩耍,不注意就会酿成惨剧。

A柱盲区

A柱即前车门边缘与挡风玻璃之间的柱子,A柱在设计时既要考虑刚度问题,又要减少对驾驶者的视线遮挡程度,二者很难兼顾,因此出现视野盲区在所难免。

车辆盲区其实还有很多,在这里无法一一罗列,那有什么好办法呢?我们的建议是在两侧反光镜上装一个辅助后视镜,当然车头要装也是可以的。但是归根结底,谨慎驾驶的态度更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一些事故的发生。

小编推荐

如何调整汽车后视镜 消除视觉盲区


现在已经迈入新世纪,先进的配备使得汽车更聪明、更安全,但是位在车侧两边的左、右后视镜和位于车室内的中央后视镜,无论看来多碍眼,没有一部车少得了它们。那么如何正确调整汽车后视镜呢?

■正确的后视镜位置

那么究竟位于左、右,及档风玻璃中央的三个后视镜应该怎么调整?第一还是老话一句,先把标准坐姿调整好,再来调整镜面。

一、中央后视镜:左、右位置调整到镜面的左侧边缘正好切至自己在镜中影像的右耳际,这表示,在一般的驾驶情况下,从中央后视镜里是看不到自己的,而上、下位置则是把远处的地平线置于镜面中央即可。

二、左侧后视镜:上、下位置是把远处的地平线置于中央,左、右位置则调整至车身占据镜面范围的1/4。

三、右侧后视镜:因为驾驶座位于左侧,因此驾驶人对车耳右侧的掌握不是那么容易,再加上有时路边停车的需要,在右侧后视镜在调整上、下位置时地面面积要较大,约占镜面的2/3。而左、右位置则同样调整到车身占1/4面积即可。

很多人以为,要消除视线死角,都尽量把左、右后视镜往外调或往下调。另外或许是为了能随时维持整齐的仪容,研究显示,也有很多驾驶人把中央后视镜调整在开车中把自己都照进去。而根据三阳工业安全驾驶训练中心表示,要获取最大的有效后视角度,依上述的方式调整才是最正确的。

左侧后视镜调整要领:把水平线置于后视镜的中线位置,然后再把车身的边缘调到占据镜面影像的1/4。右侧后视镜调整要领:把水平线置于后视镜的2/3位置,然后再把车身的边缘调到占据镜面影像的1/4。中央后视镜调整要领:水平摆中间、耳际放左边。远方的水平线横置于中央后视镜的中线位置,然后再移动左右,把自己右耳的影像刚好放在在镜面的左缘。

■回头看看才能确保净空

正常的驾驶人在仅转动眼球而不回头的情况下,约可以看到前方200度左、右的范围,换句话说,还有约160度是看不见的。要靠三片小小的镜子就能涵盖这剩下的160度,实在太「强镜所难」了;事实上左、右后视镜再加中央后视镜,只能再提供额外约60度左右的可视范围,那么剩下的这100度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就回头去看吧!这可不是开玩笑!相信在美国开过车的车主都知道,在美国考驾照时,实际路试有个的重要的项目就是在转弯和变换车道时,有没有回头以确定有无来车。在台湾很多人开车都是方向灯一打、左右后视镜瞄一眼,一看没车就弯过去了,擦撞的和侧撞往往都因此造成。

当然,在回头确认侧后方是否有来车之前,得在车子前方安全无虞的情况下。这一瞬间的动作,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不会影响驾驶安全。虽然现在有很多新车都配备了双曲率后视镜,但这不过是把左、右后视镜的视角范围再加大一些,仍无法完全涵盖所有的区域。

另外市面上的汽车百货行都不难买到广角镜来换装,这或许能再进一步消除一些死角,但是视角范围越广的后视镜影像的变形程度越大,同时镜中物的距离越难拿捏,这是使用广角镜必需同时面临的「副作用」。

车子的视觉死角可能多得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可不是区区三个后照镜就能涵盖得住的,所以无论在切换车道还是左、右转时,还是在确定安全无虞的情况下回头望一眼吧!

■清理后视镜小秘方

左、右后视镜因为曝露在外,很容易沾到空气中的油污,用一般的面纸擦拭,总是力有未逮,一遇到雨水,还是模糊不清。

牙膏是很好的后视镜清洁剂,用淘汰的牙刷沾一点牙膏,由中心向外画圆方式把镜面刷均匀,再用清水洗净即可。牙膏本身除了具有清洁效果外,也是很细致的研磨剂,可以把左、右后视镜上的油垢、顽垢清除干净。即使遇到雨水,水滴也会结成球状而快速排除,不会沾在镜面成一片,妨碍驾车安全。

教你如何避免汽车视野盲区


由于盲区内的存在,极易造成驾驶者的判断以至操作失误,并由此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故汽车视野盲区被视为驾驶员获取路面信息的最大障碍。下面我们来看看常见的盲区有哪些?

●  车外“移动”的视线盲区

场景一:城市里的车辆保有量日益增多,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各种各样的高架路桥应运而生,但也为驾驶者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因为支撑桥面需要建无数个桥墩。当你走在紧挨桥墩的车道时,这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盲区。你有想过,桥墩后面会突然跑出一个行人来吗?

支招: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走在最靠近桥墩一侧的车道,尽管那条车道往往是最为通畅的。特别留意桥墩附近的路况,如需左拐或者掉头,那也得注意控制车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并与前车保持足够距离,以防前车突然急刹造成追尾。

场景二:相信每位司机都试过在等红绿灯时,在车前面的各种大货车、公交车,接近3米高的车身,令尾随它的小轿车司机根本看不到头上的红绿灯。不少公交车司机对红绿灯变换频率了如指掌,通常都能在红灯亮起前的瞬间顺利冲关,但往往尾随它的小车就不走运了,走出一段距离才发现闯了红灯。

支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接近路口时,与前面大客车保持足够距离,尽量保证能清晰看到前方交通指示灯或者其他辅助交通指示灯。如果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需坚持“宁慢一分,不抢一秒”的原则,降低车速,看清楚灯号之后再安全通过。

场景三:想必你也试过,当你安分守己地在红灯亮起时停在斑马线前,在你的两侧车道上停了一台公交车。这时候你要注意了,大客车宽大的车身就像两堵墙,导致小轿车驾驶员根本无法了解此时斑马线上的情况,从而产生了盲区。很多行人往往在人行道绿灯即将结束时,都还会做最后“冲刺”。公交车往往起步较慢,所以绿灯亮起时,如果你第一个抢先起步,那么事故是很难避免了。

支招: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让两侧的大车先起步。缓慢地移动车身已经通过了斑马线之后,你再加油起步。

场景四:当车辆爬行在陡峭的山坡,车辆到了最高点的时候,此时驾驶员的视线都会离开路面,造成视线盲区,假如没有对迎面而来的车辆作出避让,往往会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

支招:爬行在陡峭的山坡时,车辆尽量靠外侧行使,当视线离开路面时,需要鸣喇叭,引起来车注意。

场景五:当车辆在路途上行驶时,由于受到受公路线形、路旁建筑物、路旁的植物、路旁的车辆阻挡了视线,造成视野盲区。

支招:提前打转向灯并鸣喇叭,降低车速靠最外侧转弯,切记不能高速转弯与靠内侧行驶。

●  车内“固定”的视线盲区

驾驶员介绍:小铭(化名)他为人低调沉稳,拥有1.75米魔鬼般的身材,天使般可爱的面孔,在这次体现汽车视野盲区中是主角。

为了更好减少车辆在行驶中产生的盲区,每位驾驶者在坐进驾驶席之后,必须调节好内外后视镜的角度、座椅与方向盘的位置。可以自然握住转向盘前段,手腕能自由地弯曲,活动自由。腿部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用脚踩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或油门时不费力,身体不必前倾。

注:由于不同车型的情况不一样,因此下面中所提到的数据仅以所使用的车为准。

 前盲区:造成汽车前方盲区有几方面的因素,车身高度、座椅的高度、车头的长度、驾驶人的身材等都有关系,如果没有很好地控制前盲区的距离,是很容易发生追尾事件的。

支招:尽可能与前车或者障碍物保持足够的距离,熟悉前盲区的距离大小,控制车辆,开车坐姿要正常,不要东倒西歪。

后盲区:车辆后面的盲区是指从后车门开始向外侧展开有大约30度的区域在反光镜的视界以外,通俗的说法是如果后车的车头在前车的后车门附近时,前车的反光镜里是看不见有车的,如果不注意的话,极易发生刮蹭和追尾事故,这个盲区比前面的A柱盲区的危险性更大些。

支招:据上图对后盲区测试,雷达探测的距离为1.2米,后视镜盲区距离为3.9米,存在了2.7米的视野盲区,所以开动车辆前先养成检查车尾是否有障碍物的习惯,用缓慢的速度倒车,如果有旁人,可以让旁人协助尽可能与者障碍物保持足够的距离,熟悉后盲区的距离大小,控制车辆。

车底盲区:车底的盲区是车内视线根本无法看到的区域,同时各种各样的雷达都无法探测到,这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假如有小朋友或者小猫狗在车底玩耍,不注意就会酿成惨剧。

支招:当你进入驾驶舱前,要养成围车观察一圈车辆周围与车底的习惯,启动车辆时,按几下喇叭再前进。

外后视镜盲区: 后视镜并不能完全地收集到车身周围的全部信息,因为后视镜的视觉区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盲区,右边的后视镜盲区很多人都知道,左侧后视镜的盲区似乎很少有人提起。尤其从辅路上主路,从左后视镜没看到车辆,假如加速大角度切上最内侧车道,是很容易与正在最内侧车道狂飙的车辆发生碰撞。

支招: 当车辆需要变线或者拐弯时,需提前打转向灯保证安全,由于当时车身与车道形成一个角度,左后视镜的视野也相应偏转了一个角度,刚好看不到较近的最内侧车道情况,所以每次大角度并线时总要转头仔仔细细看上一眼,慢速偏转,也可以选择在车内后视镜上加装一块大视野的辅助镜,这些方法都能尽量减少盲区的出现 。

A柱盲区:A柱的设计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它遮挡驾驶员视线的角度问题,二是A柱的刚度问题。既要保持A柱的刚度,又要减少对驾驶者的视线遮挡程度,这个矛盾在设计中很难达到平衡,因此出现视野盲区也是不可避免的。

支招:从数学原理来讲,车辆在运动中,A柱盲区是忽略不计的,停车或者启动前的时候是最大的,不过停车和启动时,应该车前车后都照顾一下,视野盲区也有效地缩小,驾驶车辆时,通过前后移动身体,避开A柱遮挡的盲区,尤其在拐弯的时候,必须提前观察前方的路面情况。

B柱盲区:B柱的盲区主要是在车辆的右侧,当车辆在行使中,需要大角度拐到外侧时,B柱会遮挡视线,有可能与右侧正常行使的车辆发生碰撞。

支招:尽量避免大角度偏转,倘若一定要大角度拐弯时,必须经过二到三次观察车的右侧路况,保证安全时缓慢移动。

玻璃上的深色膜:大部分车主购买新车都会选择加装防爆膜,尤其加装一些颜色较深的膜,因为大部分人认为颜色深的膜隔热与防紫外线都比较好,但是往往这些颜色深的膜会造成视觉的盲区,在晚上行车,玻璃上颜色深的膜会影响车辆两侧的视觉清晰度。

支招:首先并非颜色深的膜,隔热与防紫外线都比较好,只要是看膜的材料,建议车主选用颜色较浅的膜,视线不清晰时,可以打开车窗。

警惕视野盲区就是在在视力范围内,因物体障碍而看不到的地方。在公路交通事故中,有一部分是驾车者与行人不警惕视野死角而相互发生碰撞的。而在一些低等级的公路上,由于山丘、建筑物、公路急弯(两旁有树林)以及车辆停放或慢行等等,构成的视野死角很多,望驾车司机及行人警惕。

各种各样的道路安全隐患多不胜数,或许无法在这只言片语中全部罗列出来。对于各位新手来说,规范的驾驶操作和谨慎的态度,能很大程度上弥补经验不足的缺点。

汽车抛锚应该如何预防?


汽车抛锚,一般由于汽车电瓶电量不足引起的比例相对要高,汽车电力保护预防汽车抛锚。看似小小的一个部件,可当它“罢工”电能不足不能启动的时候,不论你的是多么高级的车子那它真就成了你的“老爷车”好好的推吧。

最常导致汽车抛锚的原因

总结了一下关于汽车电池问题导致汽车抛锚的事例;常常有人说昨天车子还是好好的开回来今天早上就启动不了,或者说车子在车库才停放了几天怎么就启动不了呢?

这种事情时有发生无奈只有等叫人送电池来换了,浪费了时间也增加了服务费用。现在开车自驾旅行的是越来越普遍了,人们也越来越喜去偏远的地方走走看看。出发前大家都知道要先检查一下车子的油箱、水箱、气压、车况等等可就是没办法检查车子的电池有多少电。要是电池刚好处在不健康的状态,那随时都有可能在远行的路上发生汽车抛锚,没发生在自己车子上时这种尴尬也许你会一笑而过。但总有一小部份车主的运气不佳在焦急的等待着拖车,游玩的兴致也许已经扫光了一半吧。

汽车中的电瓶电池是有寿命的,好的电池理论上是可以用到两三年的,要是一般般的汽车电池那就用它个一年或十来个月时间就完了,许多开车的朋友都可能遇到过蓄电池没电的情况,这时候汽车启动就成为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汽车电力保护器随时监测汽车电瓶,防止电瓶没电汽车抛锚。那么如何解决这种尴尬的问题呢?

汽车抛锚后怎么办?

汽车抛锚也就是这“老三招”。第一推车启动,第二搭接借电启动,第三牵引拖车启动。

这三种方法在汽车抛锚的很多时候几乎也是不现实的,推车至少要两个人以上才能推动如果是女性车主或自动档的车子是推不了的。搭接借电启动即使在路边有好心车主帮忙,但又有几辆上有带这种线呢。牵引启动也不太好办找车难,牵引的工具线呢一般的车上也没有的,另外这还要两个司机动作配合一致才行。往往这个时候最方便的就是打电话叫交警或修理店来拖车了,拖车的费用和浪费的时间可比一个电池贵多了。

据交警部门和各汽车保险公司的统计分析,近年来他们接到的救援电话中因汽车抛锚无法启动的事故是越来越多了。这其中有不少也是高档的桥车,平时其它方面都比较注意检查保养,可偏偏电池很少车主有用心留意过。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说到,报保险公司拖车后因电池无法启动的故障保险公司是没有理赔的,所有的费都是车主自己出。

所以新手开车,要预防汽车抛锚,车主平日就要多关注自己车子的电池使用状况和使用时间。新手开车,要预防汽车抛锚,千万不要太相信电池厂家说的一个电池理论上的使用寿命,即便是好电池用了两年左右都要准备更换了,要是一般电池也就用一年左右就差不多了。

老司机也无法完全规避的10大汽车养护误区


爱车的使用年限和损耗率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汽车养护有关系,但是在我们在日常的汽车使用过程中肯大家肯定会遇到各种养护误区。这些养护误区不经不能帮你更好的护理爱车,相反可能会加速爱车的损耗,今天我就带大家看看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10大汽车养护误区:

一、大太阳下洗车加速漆面老化

很多的司机喜欢在大太阳洗车,认为这样能快速晒干车声上的水珠,水滴所形成的凸透镜效果会使车漆的最上层产生局部高温现象,时间久了,车漆便会失去光泽。

二、误以为圆圈打蜡更亮

很多人给车身打蜡都习惯性地以圆圈方式进行,这是不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打蜡方式是以直线方式,横竖线交替进行。

三、自改线路暗场隐患

四、机油加满更润滑

很多的司机认为机油越多越好,其实这是错误的,过多的机油会导致积碳严重,严重导致烧机油,正确的加机油的量应该是在刻度线之间的最佳页面。

五、外国轮胎水土不服

有些人买轮胎特别喜欢强调“进口”。但是并不是国外进口轮胎就一定适合中国的路况,中国路况有很多减速带和坎沟,这时候就需要在轮胎侧面增加了一层帘子布的合资轮胎才能胜任了。

六、开的越少损耗越低

有的人虽然成为了有车族,但平时“不舍得”开车,其实这样的用车方式是很伤车的。机械之后在一定的运转过程中才能保证各器械件的正常运转。

七、水箱“开锅”速加水

有的司机一看见水箱出现“开锅”现象,就担心发动机温度再升高,立即熄火加水,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它极可能造成气缸盖因为突然受冷而出现开裂现象。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它极可能造成气缸盖因为突然受冷而出现开裂现象。

八、使劲拧螺丝导致零部件变形

很多司机误认为螺丝拧的越紧越牢靠,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螺丝拧的过紧可能会导致螺丝滑丝,更甚至导致零部件的变形。正确的做法是,拧到刚刚合适的力度就好了。

九、长途跑完就洗车

有的车主比较“勤快”,汽车回家刚停下来,就要把旅途中粘上的灰尘泥巴清洗下来,这样对于轮胎来说是不好的。因为刚停下来,轮胎还是热的,马上用冷水冲洗,轮胎更容易变硬和老化。

十、新蓄电池不充电

蓄电池的首次充电称为初次充电,初次充电对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有极大的影响。若不充电,即加“水”直接使用,蓄电池的容量不高,寿命将缩短;若直接充电,也会缩短寿命。

以上就是我们在汽车养护中经常会犯的误区,是不是你也会犯其中的一些错误呢。

汽车自燃应该如何预防和处理


车辆自燃有诱因 保养是关键

车辆的自燃的原因分为车辆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车辆原因基本上是由于电路和油路的老化导致的,而人为原因就是在车内仍烟头引燃易燃物导致的。第二个原因就不用多说了,做到在车内不要吸烟和放置易燃物品,坏习惯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诱因一:电路老化引起短路

自燃事故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发动机舱内着火,而这是由于电路老化或绝缘胶皮破损,接头虚接等情况造成短路起火所致。由于线路并不暴露在车体表面,大多线路分布在机器盖内,不少驾驶员因此疏于了对它的检查和保养。

诱因二:油路老化导致漏油起火

油路在自燃事故的诱因中和电路隐患同样重要可怕,由于机舱内一些渗油漏油情况没有被及时发现,高温环境下发动机舱内温度急剧升高,足以点燃渗出的油液,造成自燃风险。

车主:自燃了应怎样处理?

如果我们的爱车很不幸的发生了自燃应该如何处理?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也不用过度恐慌,保持清醒沉着应对是可以控制火势减少损失的,这里有几个步骤值得牢记。

这里我们先说句题外话,在我们的爱车中应该常备的工具除了备胎和千斤顶外,还应该随车带着灭火器,以及一副绝缘手套。

步骤一:勤观察

很多时候自燃初期不会有明火,而是味道或是烟雾最先传出,当行驶途中车内有烧焦烧糊等味道或是机器盖有烟雾散发出来时,应该保持敏感的警惕性。

步骤二:切断电源

当发现车辆即将自燃或已经自燃后,应当迅速打开双闪,并尽快将车辆停靠至路边,并且远离周围的易燃物,然后熄火并切断一切车内电源。然后顺手扣动发动机盖锁(在驾驶员一侧的前门内侧),然后迅速拿出灭火器来到车头。如果可能请在离车后100米处架上三角警示牌。

步骤三:救援

带上手套或者用比较隔热的东西垫在手和发动机盖之间,因为如果发动机舱内起火发动机盖的温度会非常高。将发动机舱盖打开一小缝隙观察火势,在安全的情况下将其全部打开进行施救,灭火器一定要对准着火点喷射。

遇到自燃情况,如果火势比较小且能找到着火点的话,可以尝试使用灭火器进行自救,如果火势严重,应该立刻撤离车辆并且拨打119火警,待消防部门到现场将火情处理。处理完毕后,消防部门会出具一个火灾事故原因证明,这点很关键,如果车子属自燃险理赔范围并且投保了自燃险,就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了。

车辆自燃很可怕,轻者是让我们的财产很冤枉的流失,重者则是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在日常保养的时候应该多关注老化的电路和油路,排除隐患,掌握基本的救援知识,上一个自燃险以防万一。

最后,还要嘱咐习惯在车上抽烟的朋友们,开车时不能一心二用,累了就下车休息来一根,别在车上玩儿火。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